相傳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的僧人,法名契此。
《景德傳燈錄》一書中,便有一卷文章記載布袋和尚,說其「相貌奇特,蹙額皤腹,額上有像車軌一樣的皺紋,打開衣襟,便露出偌大的肚子。他手持禪杖,肩荷布袋,笑口常開,經常佯狂瘋顛,出語不定,就地而臥,隨遇而安。」當時,一般人都覺得契此莫名其妙,只有得道的禪師卻很嘆服他話裏的禪機。直到後梁貞明三年(917年)三月,契此和尚圓寂前留一偈語:「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,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」就因為這首偈語,人們才恍然大悟,說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。
現今,中國很多古剎寺院之中,也有描寫關於布袋和尚的對聯,其中北京古剎潭拓寺天王殿,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,聞名遐爾:
「大肚能容,容天下難容之事﹔開口便笑,笑世間可笑之人。」

布袋和尚 木雕 | JCR Collections
「手把清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心地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《插秧詩》 布袋和尚
他為何袋不離身,袋裡裝什麼?可有典故? 莫非袋下世間愛、情、樂、哀、難、愁、離? 一個大疪化作千萬縷煙。
讚讚
「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」
這位朋友,多謝你的留言,你問的首兩個問題,很是有趣,可惜我沒有足夠資料,未能解答。若想多了解布袋和尚,我想可上網考查一下,若有答案,也希望能告知,謝謝。
~~(^▽^)~~
讚讚